1月28日,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以下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广州、天津、武汉、合肥。
十强城市中,北京稳居榜首,深圳超越上海重返全国第二。合肥排名近5年稳步提升,首次进入全国十强。西安由2022年的第十名下降一名,2023年跌出前十。
报告选取全国288个地级市进行对标分析,以期全面刻画中国城市创新地理。据悉,报告自2017年开始研究,并每年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对外发布。
芜湖“起飞” 合肥稳步蹿升
2023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共4个,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二级指标共10个,包括创新人才、研发经费等;三级指标共21个。
根据报告,2023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排名前20的城市依次为: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苏州市、杭州市、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武汉市、合肥市、西安市、青岛市、珠海市、成都市、长沙市、无锡市、芜湖市、佛山市、宁波市、厦门市。
20强城市中,芜湖市、青岛市、佛山市、苏州市、宁波市5座城市表现亮眼,分别跃升11位、7位、6位、3位、3位;上海市、武汉市、西安市、成都市均下降1个位次;广州市和长沙市下降3个位次。
从5年时间跨度来看,芜湖市、天津市、合肥市跃升明显,分别跃升10位、7位、7位,青岛市、佛山市、宁波市均跃升4位,苏州市和杭州市分别跃升3位、1位。
20强城市的分省情况看,广东领衔,共4城进入TOP20,分别为深圳、广州、珠海、佛山;其次为江苏,3城进入前20,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苏粤无愧中国经济最强省份。
苏州断层领先地级市 珠三角制霸城市群
36座重点城市(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变动方面,内部排名变化较大的有4城,其中海口由2022年的32名上升至2023年的22名,提升10名,涨幅领衔36城。另外,长春、呼和浩特、拉萨内部排名均下跌10名,跌幅较大。
36城全国排名方面,西宁排名涨幅较大,由2022年的101名升至82名,提升19个位次,涨幅领衔。海口以17个位次的涨幅紧随其后。
另外,拉萨、呼和浩特、长春、石家庄、昆明、太原全国排名降幅较大。
地级市层面,经济最强市苏州,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同样闪亮,总指数为0.509,为地级市中总指数唯一超0.5的城市,全国排名第四。
此外,地级市2到10名的城市依次为珠海市、无锡市、芜湖市、佛山市、东莞市、常州市、嘉兴市、惠州市、温州市。
4个一级分项指标中,北京、上海、深圳牢牢占据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三项指标前三强。在创新资源排名指标方面,合肥仅次于京深,高于苏州,位列全国第三。
分城市群来看,2023年,珠三角城市群(0.8735)、长三角城市群(0.7102)、京津冀城市群(0.5260)毫无悬念引领中国19大城市群。
从年度排名波动情况来看,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3大城市群与2022年排名保持一致;呼包鄂、哈长、黔中城市群分别下降5名、4名、3名,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兰州—西宁和北部湾城市群排名均上升3位;其他城市群排名波动在2位及以内,变动不大。
头部引领 腰部发力
报告还根据288个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测算结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总体态势与特征。
报告指出,在城市创新高质量发展方面,中国有着极大的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发展,系统创新优势显著。
报告称,国家先后布局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各地不断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武汉、南京、成渝等区域创新高地。
另外,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78个国家高新区发展速度和质量双提升,形成了多个创新集群,且各有特色,在科技创新方面逐步呈现出系统化优势。
二是不同创新群落各有特色,珠三角城市群勇立潮头。
报告称,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19个城市群的基本创新群落格局,每个创新群落资源禀赋不一,发展历程差异较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优势。
整体来看,以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为代表的创新群落市场化程度更高,开放水平也更高。2023年,珠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指数达到0.8735,在19个城市群中排名第1位。
三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显著,集中力量办大事成效明显。
04
空间差异明显 原始创新不足
在空间差异方面,报告指出,不同省域间科技创新差异显著,四大直辖市引领优势明显;不同规模、不同级别城市创新差异显著。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与城市人口规模正相关,超大城市科技创新优势显著。
2023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均值为0.4218,明显高于全国均值0.1503。
此外,城市创新短板与优势并存,整体呈现“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根据报告,一些综合排名靠后的城市,在单项指标方面却具有显著优势。
如宁德市虽然科技创新总指数在全国仅排名第65位,但“平均融资披露金额”指标在全国排名第1位。同时,不同城市在资本实力、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创新资源禀赋各异,伴随差异化、互补性和协同性等特征。
报告还指出了我国城市在科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面临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挑战。
报告指出,虽然2018-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2138个依托单位各类项目23.67万项,但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依然面临挑战。
为改进此类问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主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差异化定位,在全国主要创新高地统筹布局各类平台和基地,避免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要形成“国家+地方+市场”协同支持原始创新的机制,引导地方参与、社会支持,放大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加快将原始创新成果带到各城市真实应用场景,真正打造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系统能力。
二是面临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挑战。
报告称,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领域的放权松绑成为难题,如何将“简政放权+有效监管”“综合授权+负面清单”“分类考核+标准评价”等有效落实,真正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是新时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而从特定城市开始试点成为关键。
另一方面,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仍需探索。
三是面临科技人才队伍供给的挑战。
最后,报告建议,面向未来,城市发展要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特别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部署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规律,同时,要平衡好增量与存量、供给与需求、政府与市场、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五组关系”,以均衡促创新,重塑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据悉,报告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学术支持。